<2007年夏攝於法國。>
前幾天和某個同學在返家的捷運上聊天。
雖然每周上課都會碰一兩次面,但彼此卻非很熟捻。
只知道他個子不高,有點內向,在班上不是個引人矚目的人。
從半小時的談話中,他不斷的向我灌輸某某宗教,以及他和父親的關係。
他坦然的說,他過去活得不快樂,所以才會在宗教中尋求解脫。
我反問他一句:幹嘛活得這麼不快樂?
他當下無言。
從他短短的描敘中,可以勾繪出這個人的生活型態。
1.從出生到現在(已經42歲),一直和合不來又囉唆的父親住在一起。
2.很少出國,缺乏國際觀。(或者認為出國是浪費錢的事情)
3.朋友不多。(都是同宗教的朋友)
4.對自己的挫折和外型感到自卑。(他不斷提到劉德華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劉德華前世做了好事,意思就是說他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前世沒做好事)
5.很不快樂,卻又不知該如何找到出口。(聽得出來他沒有女朋友可以訴苦)
我安靜的聽了他滔滔不絕的談話,又為一個想法和視野都太過狹隘的人感到可惜。
他最大不快樂的來源就是他父親(想必是解決不了的老問題)。
換作是我,我會想辦法獨立自主(或許他有不得不和家人住一起的苦衷)。
雖然是家人,雖然有血緣的牽絆,但無須一定得要住在一起啊。況且都已經42歲了,也早該斷奶獨立長大了吧。
一個人生活其實沒有想像中的恐怖。說不定等他搬出去獨立生活,會發現他比以前快樂許多。一個人生活其實也不錯。
當然,這同學未必一定得搬離家中才行。但前提他必須找到情緒的出口。
宗教或許是他的出口,可我依舊無法從他談話中感覺出他的快樂。
當時我雖然沒有多說,但我覺得宗教信仰和愛情一樣,都是一種緣份。
強求不來的。
就如同媒人拼命說服女主角,那多金又穩重的男人多好多好,但女主角沒感覺就是沒感覺。
不是男人不好,也不是女主角不認同那男人的優秀,只是沒有感覺罷了。
所以,當同學試圖說服我信奉他的某某宗教時,我只是搖頭笑了笑。
信仰是某些人情緒和壓力的出口,而我,選擇了旅行當作出口。
我的出口和你的出口並無不同,只是花費貴了點。
但我覺得很值得。
就如同宗教救贖了某些人,多年來我也在漫長獨自的旅行中得到救贖。
旅行就是我的信仰,我的宗教,我生命的出口。
每個人有每個人需要的出口
回覆刪除但~卻不能勉強他人和自己相同
很佩服飛鳥一個人旅行
可以看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情
版主回覆:(03/28/2008 03:50:00 PM)
謝謝留言!歡迎有空來老少女的部落格逛逛!